2025年3月30日19:00,学院创新创业训练营第八期在逸夫楼B10(多功能活动厅)顺利召开。本次讲座由我校计算机与数学学院专任教师邓力为老师带来“人工智能前沿探索与学习路径”的主题分享。全体创新创业训练营营员、部分研究生等百余人参加本次讲座,讲座由丁婧琳老师主持。
首先,邓力为老师从人工智能的三大主义切入,阐释了技术发展的理论框架。邓力为老师指出,三大主义并非对立,而是互补共存,共同推动AI技术走向实用化。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部分,邓力为老师详细剖析了其技术原理与应用场景。基于大语言模型、扩散模型和变分自编码器的生成式AI,能够根据文本提示生成高质量内容,覆盖文本、图像、音频等多个领域。
其次,邓力为老师通过传统知识需要内化的事实、概念、语法、公式、解题方法的概念指出AI将知识不再是静态的事实集合,而是一种可适应的理解。邓力为老师强调,获取知识的方法首先要主动的个性化学习。在自主学习过程中,有任何疑惑的地方将问题交给AI不断来逐步澄清理解,在学习的过程中,用怀疑的目光思考他带来的结果,将老师视为最后的手段,也无法理解的问题,求助老师。
针对AI图像工具,邓力为老师重点介绍了Midjourney与Stable Diffusion两大平台。用户通过Midjourney输入文本描述即可生成油画、写实风格等图像,广泛应用于艺术与广告设计;Stable Diffusion开源特性赋予用户更高自由度,支持参数调整与模型优化,成为教育、科研领域的重要助手。邓力为老师表示,AI作图技术正从“生成图像”向“生成代码作图”演进,未来或可通过Python、CSS、SVG等代码实现复杂图形的动态构建。
最后,邓力为老师通过分享他在AI时代的学习路径,指出AI领域技术高速迭代,变革的年代学习某一个特定工具是无法一劳永逸的,任何模型、工具、方法都会过时,难以满足长期的需求。并强调AI时代我们了解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。注重培养与大模型沟通的能力,把数据整理收集的习惯,借助合适的AI辅助来解决问题”的理念,并永远怀疑大模型结果正确性。
本次“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高效学习”讲座通过邓力为老师的专业分享,为青年学子打开了AI技术与学习场景深度融合的新思路。邓老师结合实际案例,生动阐述了AI工具在文献分析、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等方面的创新应用,鼓励同学们以开放心态拥抱技术变革,将AI转化为提升学习效能的“数字助手”。本次讲座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、对提升学院创新创业氛围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积极意义。